舞臺劇《延安保育院》劇照。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wǎng)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吳楚張炎良)明天即將迎來毛澤東誕辰122周年的日子。他一生墨寶無數(shù),有一個題詞卻鮮為人知。那是寫在巴掌大的筆記本上的六個字:“又學(xué)習(xí),又玩?!?。這樣的大白話,像是說給娃娃聽的,也確是說給娃娃聽的——這是70多年前,毛澤東給延安保育院的孩子們的叮囑。這段塵封的歷史被發(fā)掘出來,緣起于一部舞臺劇,名字就叫做《延安保育院》。
“讓歷史從斑駁的墻上走下來,活起來”
——小羊我多羨慕你/能和媽媽在一起/請你告訴我/我的好媽媽/她在哪里?
——寶貝媽媽一直在這里/山水相隔凝望你/短暫的分離/是為了相聚/媽媽的心永遠思念你……
寶塔山下延水河畔,圣地大劇院的舞臺上,稚嫩的童聲與遠方的母親隔著時空對唱,燈光幻化的蒲公英飄落在每個人的頭頂,黑暗中許多觀眾低聲抽泣。
一位75歲的老人難掩激動,一度起身走出場外“平靜一會兒”……她是毛澤東的女兒李訥;
另一位77歲老人看完演出后,走上舞臺緊緊握住主演的手說:“雖然你還很年輕,但我在這里卻特別想叫你一聲‘媽媽’!”他是羅瑞卿的兒子羅箭;
還有一群十七八歲來自香港的青年,曾經(jīng)參與過“占中”運動,卻在看完這場演出后淚眼婆娑,甚至有人提議:“這么棒的演出應(yīng)該去香港巡演?。 ?/p>
“幾乎每個觀眾都是笑著進去,哭著出來,淚水洗刷靈魂,心靈得到凈化。”這是一場怎樣的演出?講述了什么故事?為什么具有這樣大的魔力?
《延安保育院》,這部紅色歷史舞臺劇從第一次登臺亮相至今已逾五年,“打造一部文藝經(jīng)典,讓掛在墻上的歷史走下來、活起來。”這是總策劃張小可的初衷:“歷史不是復(fù)制的老照片,不是做舊的家具,不是流利的解說詞……延安的故事有很多,幾天幾夜都講不完,但延安保育院曾是個被遺忘的角落,以小見大,講述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故事,更貼近人心,更能打動人?!?/p>
舞臺上讓人為之動容落淚的分離,是歷史上確鑿發(fā)生過的真事。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戰(zhàn)斗生活了13個春秋。革命將士和仁人志士舍家紓難奔赴前線,留下無人照料的子女或遺孤。幼小的生命有的在后方嗷嗷待哺,有的在槍林彈雨中轉(zhuǎn)移,經(jīng)受了殘酷的戰(zhàn)爭洗禮,但“馬背上的搖籃”卻給了他們無限溫暖。
“延安保育院”是當(dāng)時設(shè)立在延安的“兒童保育院”“托兒所”“保育小學(xué)”的統(tǒng)稱,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十余年間養(yǎng)育了5000多名孩子。
這些孩子中,有李鵬、李鐵映、鄧林、伍紹祖、劉太行、任遠征……“可以這么說,保育院出來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成長為建設(shè)新中國的棟梁之才。我們黨在那樣極端艱苦的情況下,能夠細心地考慮到接班人的培養(yǎng)和教育,的確是高瞻遠矚?!?3歲的劉歌對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說。
劉歌和四個同樣誕生于延安的小伙伴,在一個喂牲口用的笸籮里長大,他的父母要去東北,他由此被送進延安第二保育院,正是這家保育院跨越千山萬水,突破無數(shù)艱難險阻,把140多個幼兒,無一傷亡地送到他們的父母身邊,“這不能不說是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當(dāng)時楊家?guī)X被轟炸得啥都沒有了,邊區(qū)大禮堂沒有頂子,窯洞里都沒有門窗。老師領(lǐng)著我們一邊建校一邊上學(xué),操場到處長著草,宿舍沒有門。我們就用東西把門和窗子擋住,睡在里面,老師睡在邊上。有時候晚上有狼,經(jīng)常把我們喂養(yǎng)的羊啊豬啊吃掉?!?5歲的劉志文回憶。
“寫大字,沒有墨,就到延河河灘去撿石頭,撿來一種紅色的小石頭,在石板上磨出紅墨汁,可以代替黑墨汁寫字。沒有紙和筆,就自做沙盤,在盤中練習(xí)寫字、認字?!?2歲的馬曉文回憶。
……這些老保育生的珍貴記憶,一點點被搶救記錄。為了真實還原歷史,2010年起,《延安保育院》的創(chuàng)作團隊上北京、下重慶、走陜西、到南京,歷時半年多,搜集整理了500多小時的錄音和10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在此基礎(chǔ)上,升華、凝練、淬火?!霸趧?chuàng)作時,一直有一個愿望,希望這部作品能真實生動地反映保育院的生活,反映延安火紅的精神,在大眾廣泛地接受和傳唱中,將這段被當(dāng)下人正在淡忘的歷史,正在磨滅的紅色精神重新拾起,通過我們的努力,延續(xù)中華民族永恒的聲音?!笨倢?dǎo)演李捍忠如是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