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世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南半球國家已經受夠了某些西方機構采用的、受到該國政府推崇的千篇一律的模式。西方模式講民主、透明和治理(他們往往沒能實踐這些理念),卻經常忽略了發(fā)展中國家和欠發(fā)達國家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沒有基礎設施、交通、通信、電力、供水和醫(yī)保,民眾的生活無法改善。在歐美地區(qū)奏效的外部解決方案可能并不適用于中國或其他發(fā)展中國家。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中國“新時代”的開端,對南半球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消除貧困、縮小收入差距、推動生態(tài)保護和綠色能源、復興中國文化和遺產,并與其他國家分享發(fā)展經驗。
中共十九大首次強調了中國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扮演的角色,提出“中國方案”的概念應對全球挑戰(zhàn)。但“中國方案”并不是推廣中國為某個單一模式,它強調的是一國民眾了解自身處境、他們需要探索本地解決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某些泊來的外部理論,因為輸出這些理論的外部智庫或多邊機構可能不關心甚至完全不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
許多南半球國家對某些西方機構強加給他們的傳統(tǒng)“休克療法”感到沮喪。通常這些“療法”都與政治條件或意識形態(tài)框架捆綁在一起,并且往往并不奏效?!吨袊膶ν庠?2014)》白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2年間,中國對外援助達到893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上談到了實用主義。他指出,“中國方案”可以為尋求自身發(fā)展路徑的國家提供一個選擇,或者至少一個范例。
他強調“中國方案”絕不是其他國家一定要跟隨的某個單一模式。不過,“中國方案”展示了基礎設施如何推動國家發(fā)展。此外,他還強調“生態(tài)文明”,指出發(fā)展基礎設施應當避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中國正探索建設智慧、綠色的生態(tài)城市。
“中國方案”,是中國分享如何通過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方式來縮小城鄉(xiāng)差距、解決社會失衡、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自身經驗。它關乎消除貧困、促進發(fā)展繁榮和安全,但不關乎政治意識形態(tài)。
事實上,“中國方案”本身并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經驗的應用。解決方案是建立在本土文化和本地條件的基礎之上。而中國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發(fā)生的巨大轉變離不開大規(guī)?;A設施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許多內陸省份,如果沒有公路、鐵路、通信網絡和沿海地區(qū)的港口,中國的外國投資和出口不會出現持續(xù)數十年的激增。
許多發(fā)展中國面臨類似的挑戰(zhàn),中國經驗可能適用于非洲、中亞和南亞的內陸國家。
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方案”一詞,設定了多元本土化而非單一全球化的基調。他強調人們應當尊重基于不同民族遺產的不同制度,而不是某些西方機構強加給發(fā)展中國家的千篇一律的模式。
關鍵在于“中國方案”不等于來自中國的方案,而是指與每一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和心理及其民眾相適應的解決方案。這才是“中國方案”。
(本文作者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勞倫斯?布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