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韋本輝,1954年生,廣西北流人,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常年鉆研深耕深松不亂土層全層耕、底層耕(遁耕)技術和淮山藥等農產品培育,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獎十余項,發(fā)明專利授權13項,審定新品種26個,出版專著10部?! ?/p>
“好消息,粉壟機械、耕作效率已經獲得重大突破,耕作深度50厘米左右而不亂土層,粉壟推廣應當可以很快推開了!”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韋本輝又在微信朋友圈“報喜”了。
類似的消息,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在韋本輝的微信朋友圈出現(xiàn)。作為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員,1954年出生的他已深耕農業(yè)科研40多年?!懊慨敺蹓叛芯咳〉眯逻M展,我都很開心,哪怕一丁點成果都忍不住想跟大家分享?!表f本輝笑著說。
“一點點動手做對照實驗,我?guī)缀跬诒榱巳珖耐涟 ?/p>
“玉米鮮重畝產810公斤、增產73.0%,其玉米籽粒鹽(鈉)含量減少20.81%;高粱生物總量平均每畝8220公斤、增產287.9%?!?018年9月17日,由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專家現(xiàn)場驗收宣布,粉壟物理改造鹽堿地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粉壟耕作與栽培技術,簡單說就是用鉆頭代替犁頭,垂直入土深旋耕,把土打碎。一般用犁頭翻地翻的不深,但用鉆頭就可以深到三四十厘米,松松土、透透氣,活化土壤資源。”韋本輝說,目前,粉壟技術已在25個省份的35種作物上得到了應用。在不增加化肥、農藥和灌溉用水量的條件下,農作物可增產10%—30%。
“鹽堿地、砂姜黑土中低產田、退化低產草原……土質不同,技術就要變化。一點點動手做對照實驗,我?guī)缀跬诒榱巳珖耐涟??!表f本輝說,自2009年開始粉壟研究,10年來他幾乎日夜不停,傾注了全部心血。
為了讓粉壟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他走遍全國進行調研,有時一周走5個省份,“累得好幾天緩不過勁來?!薄巴寥榔拭婊旧鲜俏易约和?,我做農活可不比年輕人差?!表f本輝回憶說。
有一次,他一大早趕到廣西隆安縣的實驗基地挖土壤剖面,但土質很硬,即便挖一米多深也很費勁。等挖好土壤剖面并完成調查后,已是下午兩點多,這時他才想起來,自己忘了吃飯……
“每次出差回來,衣服、鞋子上都沾滿泥,老伴說我一把年紀還老往田里鉆,不像教授,倒像個農民?!表f本輝笑道。
“小時候的經歷,讓我特別擔憂糧食安全,所以這一做就是40年”
韋本輝自小與土結緣。“小時候家里窮,村里常常靠救濟糧度荒?!表f本輝說,“我從小就想研究農業(yè)、多打糧食。可以說,小時候的經歷,讓我特別擔憂糧食安全,所以這一做就是40年?!?/p>
韋本輝是村里的第二個高中生,高中畢業(yè)后,他回家繼續(xù)干農活?!拔野l(fā)現(xiàn)別的村水稻長得比我們好;同樣的地,人家就能自給自足,為啥我們得靠救濟糧?”他暗自觀察、試驗,最終發(fā)現(xiàn),村里種地,把秧苗插到地里就不管了,然而,合理排水、讓稻田干濕交替和冬季改土,才能使水稻增產。
韋本輝興奮地走家串戶,勸大家按他的方法種田,結果吃了不少閉門羹?!坝腥苏f,我們種了一輩子田,還要一個小年輕來教?”他只好帶著一些愿意嘗試的人一起種,當年就大幅增產,“后來大家都改了種田方法,村里糧食實現(xiàn)了自給自足,徹底變了樣。”
韋本輝說,這次經歷給了他學習農業(yè)的信心和興趣。1975年,他考上了廣西農學院。1978年,韋本輝大學畢業(yè),第一份工作是《廣西農業(yè)科學》期刊編輯,“剛開始很不習慣。以前都是在農場拉牛耙地,天天下田觀察,突然離了土地、進了辦公室,感覺不踏實?!表f本輝說,辦公室一坐就是10年,但他很感激,“沒有這10年的科學素養(yǎng)積累,不可能有后面的成果?!?990年,他主持承擔《廣西農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項目,獲得了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再之后我就到了廣西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工作,回歸了土地,主要開展薯類研究。心里很舒坦!”近年來,韋本輝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獎十余項,發(fā)明專利授權13項,審定淮山藥等新品種26個,出版專著10部。
“與泥土打交道,我才覺得安心”
“這些年我?guī)缀鯖]有雙休,周末也會來辦公室上班,但我樂在其中?!表f本輝說,他習慣了利用剛睡醒、洗漱、走路等零碎時間思考問題,有想法立馬記下來?!拔业膶V驼撐?,大多是靠這些時間完成的?!?/p>
“也不是沒有動搖和迷茫過?!表f本輝說,遭遇過困難,也面臨過誘惑……
2000年,韋本輝到處收集淮山藥種質資源,但走了許多地方都找不到理想的種質。“在廣西容縣楊梅鎮(zhèn)的大片淮山地前,我忽然心灰意冷,覺得可能再也找不到了?!闭律?,韋本輝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株株型和葉片都與眾不同的淮山。“我太高興了!立刻掏出工具來挖!”韋本輝說,這株淮山的根莖肉質鮮白、薯條粗大,后來經過單株系統(tǒng)選育、田間試驗等,并定名為“桂淮6號”,最后通過了廣西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目前,已在廣西、江西、浙江等長江以南地區(qū)推廣應用。
“20年前,家鄉(xiāng)看中我的農業(yè)技術,想請我去當主管農業(yè)的官員?!彪m然糾結過,但韋本輝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泥里打滾”?!芭c泥土打交道,我才覺得安心。還是要堅持!”韋本輝說,經此一事,他更堅定了對土壤研究的信念,“我這輩子就希望做出更多造福農民的成果,大家對我研究成果的肯定就是對我人生的肯定。”
“我雖然年紀不小了,但覺得身體還行,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科研人員,我想繼續(xù)做下去,一輩子都要站在田地里。”韋本輝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4日 06 版)
延伸閱讀
(李 縱)